- 基金
一线投顾谈基金发行“运动式营销”痛点,“首席买方财富50人”直面市场误区
快速发展之下,基金近年已坐稳“资管一哥”位置。
在基金行业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,不少投资者对基金销售产生疑问——为什么在存量基金数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,基金公司还仍在新发产品?
以此为引子,近日,在猫头鹰基金研究院发起的“首席买方财富50人”第四次线上访谈中,买方财富首席配置官彭莉对话东北证券ETF投顾团队负责人张雨佳,共谈基金的运动式营销,探索买方财富策略。
游戏法则
在对话中,张雨佳首先提到了一个关键词:“运动式营销”。从概念上看,所谓运动式营销,即为通过指标考核等等的行政手段,在短期内组织的大规模基金销售活动,“运动式营销有它适应的产品和市场周期。探讨它不是为了批驳,而是为了扬弃。”
张雨佳指出,运动式营销是新基金发行特有现象。回到前文所提出的问题,为什么要发这么多新基金?张雨佳表示,新基金的发行是产品规模增长的游戏法则。
“若把基金规模增长分为两个部分,一部分为市值增长,另一部分为净申购,总体而言,我国公募基金的规模增长以净申购为主。在净申购中,新发基金规模又是净申购的主要途径,数据上来看,近五年累计新发基金规模占同期累计净申购的60%。”张雨佳进一步解释。
对管理人来说,首先规模是命门。对于某些特定的产品线和市场,提前进行布局至关重要,以抓住市场风口。另外,老基金若规模过大,可能增加管理难度。相比之下,新基金可以从零开始建仓,实质上蕴含了对当前市场时机的选择。此外,如果老基金的表现不佳,管理者想要摆脱负担,发行新基金就成了一种重新开始的方式。对于私募基金而言,发行新基金往往是无奈之举,因为单一产品受限于200名投资者的限制,一旦超出这个限制,就必然需要推出新的产品。
对于投资者而言,首先,市场需要新的投资主题,而老基金无法满足新的投资需求,因此新基金的推出成为必然选择。其次,投资者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锚定效应影响。当老基金涨幅较大时,投资者因畏涨而不敢买入;反之,当老基金跌幅较大时,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其业绩已经失真,也不愿意购买。第三,新基金能够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收益预期。尽管新基金可能没有历史业绩可供参考,但通常会与表现较好的老基金进行对标,给予投资者希望,并期待新基金能够复制老基金的成功,带来良好的投资体验。
此外,新基金在建仓期间往往更为保守。当市场大幅下跌时,新基金可能只会小幅下跌,减少了投资者的不满;而在市场大幅上涨时,新基金的涨幅可能相对较小,但投资者通常会理解这种情况。
对于渠道方而言,关键在于新基金的发行通常更加轰动,其中间收益通常也较老基金更高。此外,新基金的激励机制也更容易管理。相比之下,老基金往往涉及到存量问题,有时账目会难以清晰核算。此外,新基金更容易销售。尽管没有过往业绩作为支撑,但一个好的名称可以极大地促进销售。名称本身就是一种观点,观点越明确,销售工作往往就越顺利。最后,大型渠道的档期通常较为有限,老基金需要持续进行营销,而新基金则可以采取集中资源、一次性推动销售的方式,实现规模的迅速增长。
营销困局
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,当下新发基金以及运动式营销带来的问题不在少数。“运动式营销会让局中人变得更加短视。”张雨佳指出。
从管理人角度看,发行新基金实际上并非一定能带来可观的利润。
首先,新基金很容易吸引一些短期投机资金,它们可能会迅速涌入以达到上市规模要求,但一旦这些资金撤离,管理人往往难以维持基金的盈利。
其次,以一笔简单的账为例,假设新基金规模为两亿,一年的管理费收入约为240万,扣除营销和发行成本以及帮忙资金后可能净收益甚微。
第三,管理人常常会承诺高倍数的交易来获取销售资源,这导致未来佣金的透支,甚至可能影响到一些老产品的收益。
第四,新基金的快速规模扩大会对负债端施加压力,迫使管理人追求短期绩效,这可能导致基金风格的漂移和产品定位的偏离。基金经理也因此无法持续走长期投资之路,而普遍将目光投向短期。
对于最关键的投资者来说,一方面,动量销售或跟风购入明星产品会助长投资者的追涨杀跌情绪。投资者可能会盲目追逐热门产品,但盈亏同源,追求高收益往往伴随着更高的风险。当投资者真正关注到产品的业绩时,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,或者面临市场拥挤的局面。高位加入风险自然更大。另一方面,频繁的赎回老产品购买新产品,或通过大规模的营销活动引导投资者进行认购甚至炒作基金,这种行为所带来的交易费用会严重侵蚀投资者的收益。
渠道方而言,在基金销售过程中,渠道方通常是受益者,能够获利。然而,他们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管理队伍困难。在整个大规模营销过程中,一线销售人员往往成为受害者。许多时候,他们依赖个人信用来支持帮忙资金的增长。但一旦市场出现波动,导致信用受挑战甚至破产,一线销售人员往往会成为受损者,承受巨大压力。
如何扬弃
当前产品销售的模式下,如何改善投资体验呢?张雨佳坦言,“逆人性销售不可强求,在顺应的基础上适度做改善。”他介绍了三个改善方向,分别是选品逻辑、投资习惯以及商业模式。
在改善选品逻辑时,需要以组合策略的视角来审视产品货架。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。
首先,换手率至关重要。产品货架需要定期更换,但不能过于频繁。换手率的重要性在于确保货架上的产品更新,但也需要避免频繁更换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不稳定性。
其次,定性和定量研究能够帮助选出优质基金。市场常说基金业绩缺乏延续性,但张雨佳认为这并非完全正确,而是因为评估方式过于粗糙。例如,通过业绩的提纯和收益的剥离,按不同的业绩基准和收益率来筛选基金,很可能能选出表现较好的基金。另一方面,从负面清单的角度考虑,表现不佳的基金在未来很可能也无法表现良好。
从投资习惯看,张雨佳表示,“逆人性是无法强求的,只能适度改进”。在规模方面,只能顺势而为,但在资金分配上可以进行一些调整。例如,可以采取分批买入的方式,更均衡地将资金投入到市场的不同阶段;或者通过组合再平衡,在市场涨幅较大时减少持仓,在市场下跌时增加持仓,以凸显市场的不确定性来盈利。
其次可能需要寻求多元资产配置。资产配置的目的不再是像择时一样依靠资产的腾挪来获取超额收益,而是将各类资产的不确定性组合成一个相对更稳定的整体,通过长期持有来实现盈利。
商业模式方面,张雨佳认为从跑马圈地到基于客群,这实质上意味着整个行业盈利模式的改变。近年来,不论是管理人、渠道方、投顾机构,都已经进行了许多良性改进,管理人逐渐意识到不应过度推出新基金,开始控制发行节奏;一些管理人也对基金规模进行了有效控制,在市场高位暂停爆款基金的申购,低位则鼓励持续持有。
对于渠道方而言,许多渠道方已经不再盲目跟随明星产品,而是增加了一些逆市布局。此外,高层战略的坚持变得尤为重要,包括如何修改考核机制、给予财富管理业务更长的考核期等。另外,行业也在探索制定统一的逻辑框架和语言体系,提供系统化的总部支持,以改善专业化程度,帮助一线提供更专业的服务。
业内转型
金融投资市场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,健康发展关乎国家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增长。当前我国金融投资市场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,对此,张雨佳也提出了一些业内转型的建议。
在制度层面,监管机构应加速规则法案的更新,以适应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需求。特别是投顾业务面临的盈利模式不明确的问题,监管部门应当鼓励机构关注投资者体验等指标,为提高投资体验的机构提供激励措施。同时,监管机构需要明确投顾的定性与地位,增设投顾从业资格考试与相关培训活动,以提升行业的专业水平。
在资产端则要加强基金产品的清退力度,减少保壳行为,提高市场效率。过去几年,我国公募基金的新发数量远远超过了清退数量,这导致市场上存在大量过剩产品,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。因此,加强基金产品的清退力度,有助于优胜劣汰,提升市场整体的竞争力。
在行业组织方面,关键要减少短期内耗,关注长期发展。过去,一些机构和个人过于追求短期业绩,忽视了长期发展和客户利益。因此,应当呼吁行业组织能够营造更加健康的财富管理文化,注重客户长期信任的培养,以及客观研究和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设计。
免责声明:
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该机构及授权机构观点,信息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,如有错漏以该信息所属官方披露平台为准。 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。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请联系原作者申请授权。